民居中的家国 家国里的世界 —初中地理寒假特色作业展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双减”政策要求,星汇学校初中地理组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贯彻落实“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布置了“巧手造民居”的地理寒假特色作业。
从河姆渡人到半坡人,从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到居住在冰雪屋中的因纽特人,无不体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巧手造民居”这一特色作业,学生参与热情高,纷纷利用假期查阅资料,寻找各种材料,精心设计搭建了一个个精巧且富有地理味道的民居作品,动手实践中感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和谐之道。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作品吧(部分)!
在我们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由于南北纬度跨度广,南北热量差异明显,体现了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温带的过渡;东西经度范围广,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差异十分显著,体现了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的过渡。这种复杂、巨大的气候差异,深刻影响分布其中的民居建筑。大多数同学也选择了中国传统民居。展示的中国传统民居有蒙古包、窑洞、四合院、干栏式建筑、客家土楼、山东海草房、徽州民居等。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又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云贵高原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同时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无三里平,因此民居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脚楼和竹楼。值得注意吊脚楼和竹楼都为干栏式建筑的衍生建筑。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这一建筑做模型。
客家土楼的建筑工艺和风格,源于古代中原民居建筑。聚族而居的方式,反映了传统的宗族血缘伦理观念。其结构奇巧,抗震功能突出,天人合一,更好的适应了地理环境。
海草房主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
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徽州古民居建筑之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他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挪威背靠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自然环境极度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挪威人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林木资源创造出独特的建筑文化—木屋。
北极圈附近冬季漫长且温度较低,夏季短暂且温度不高,气温最高的月份平均温度也不会超过10摄氏度。气候寒冷,加之木材、草泥等建筑材料匮乏,让因纽特人练就了用冰雪造房子的本领。
合掌造是指日本一种特殊的民宅形式,特色是以茅草覆盖的屋顶呈三角形,如同双手合十祈祷一般,于是就被称为“合掌”。
印第安人的这种帐篷的拆除和安装都很方便,便携性很强。这对以游牧为生的印第安人来说非常重要。
热带沙漠地区民居(西亚碉楼)、美国哥特式建筑、欧式民居、非洲茅草屋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总书记提出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色,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古民居、古建筑等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此项地理特色作业,坚持立德树人,以民居为抓手,强化育人导向,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和兴趣,老师们看到同学们的作品,惊讶、惊喜、惊叹,每件作品倾注了同学们的心血和思维,取材巧妙又环保。为精心制作的每个孩子们点赞!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本次民居模型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星汇地理组将始终践行新课标理念,依据“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提质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审一校:李怡文
二审二校:张 亮
三审三校:蒋孝臣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