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无止境,学思并进——景城学校开展教科研论文写作培训
每一个探讨的问题,都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是教育生命力的迸发;每一场教科研活动,都是智慧结晶的传递。2024年1月28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景城学校举行了教科研论文写作专题培训。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有“城星教研社”“木槿写作社”成员,以及学校部分工作室、工作坊成员。
专题讲座
本次活动邀请了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冯卫东教授为大家做了“看见课理,学会教学”专题讲座。
冯教授首先阐明了“做一个成长型教师就是做一个研究型教师”的观点,告诉大家应从好的课例中研习“课理”。接着,冯教授运用了丰富的教学实例与论文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科研论文写作的方法,内容构建的要领以及写作素材的来源。他还以“课堂等待”问题为例,告诉大家要就课堂中的细节问题生成微型课题,再用微型课题的研究化解同类细节问题,甚至更大的问题,以小见大,才能成其久远。
冯教授的讲座,不仅传授了“写作之道”,也讲解了“教学之道”。“写好理”与“上好课”不是割裂的两件事,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双轮驱动,才能帮助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学习心得
2024年1月28日,我参加了由学校主办的教科研培训活动。会上,冯卫东院长用朴实接地气的话语为我们做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报告,使我受益良多。在此我想就“细微”谈谈我个人的收获。
细微,是细小微小,是隐微隐蔽,是不易被人感知发觉。但如果可以看见“细微”,便会拥有掀起“狂风”的力量。
于“细微”处发现论文。冯院的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观其大略览三例”,在这一部分中,冯院用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课堂的生成效果、课堂的打磨过程,课堂的先入视角都对论文写作有重要作用。这让我学到了:应该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学工作者。结合课堂生成梳理逻辑可以生成论文,结合学生特点确认视角可以生成论文,多次打磨的过程同样可以生成论文。“细微”处的洞察力,能助力论文的产生。
于“细微”处发现问题。报告的第三部分为“起于微澜成‘蝶变’”。在这个部分中,冯院介绍了自己发现“课堂等待”这一课题的故事,课题一经推出,众多一线老师纷纷实验,多年过去,一个于细微处的小小发现,已然破茧成蝶。这让我学到了:应该做一个有心的发现者,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有思考和研究的必要。要用“外行人”的眼光,陌生地看课堂过程,不要把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视作理应如此,就该这样。
于“细微”处写作论文。冯院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一枝竞发梅数朵”,该部分冯院为我们介绍了多个“细微”处的论文题目,这让我学到了:应该做一个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论文写作者。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诚如“引入”“框架”“总结”“作业”等都能写成一篇论文,论文需要注重细节,需要多次打磨。细而微处,藏着打开科研之门的那把钥匙。
——语文组 刘怡
今天我聆听了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冯卫东教授所做的“看见课理,学会教学”专题讲座,获益颇丰。冯教授指出“做一个成长型教师”就是“做一个研究型教师”,那如何做好研究呢?论文写作就能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那如何写好论文呢?冯教授的讲座打通了我的写作任督二脉。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格例致理,让好课成为“好作品”。课堂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上好课”是基石。“学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会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就有许多鲜活的教学案例,写作时我们可以在叙其事的基础上挖掘其理,由表及里,就课论课,在论述课理的基础上放大格局,事理结合,让其具有可读性。还可以与自己“同课异构”进行教学比较与反思。
其次,起于“微澜”成蝶变,推开微窗有景深。课例研析要注重关注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细节性现象或事件中发现问题,把问题“转换”为微型课题。由微成著,自微行远,引发课堂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蝴蝶效应”。
最后在教学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中让好课成为好作品,也让好作品开生出更多好课,课堂中有一种艺术叫“转化艺术”,行与写也有转化方式。对实践不断进行自身策划、课堂分析、教育随笔、典型课例研究、课堂等待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奇思妙想的创造,实现“高通路迁移”。
听了冯教授的讲座我更明晰了“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的道理。今后我会更加关注于平时,更加留意细节,把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思考、辨析、写作形成常态。
——道法组 何双燕
冯院的讲座如春风沐浴,沁人心脾。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来解释写作的妙思。他提出了对于“课堂等待”的深度思考的意义,并给出了非常多的案例,让好课变成教师手里的好作品。而且,冯院也多次提到,我们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关注细节。比如提出“三合一作业”,除了老师布置作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同时,让课代表也参与学习管理,布置作业。这样的特色作业布置,是一个很实用也很有趣的教学探讨。再比如,我们要多关注儿童立场,多尝试随笔式论文。基于教育事实来思考,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而且,要对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多聚焦,多关注,“发现,捕捉,定格,放大”。把课例研究透,研究实。
最后,冯院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期待,希望大家在行与看之间,做一个反思型教师。他告诉我们,真正教学的本质是孩子们的有机、有序、有效的学习行为,我们老师的组织学习活动,而不是灌输知识,我们要做助学者。
——英语组 蒋易沛
今日有幸聆听了冯卫东院长带来的《看见课理,学会教学》讲座,让我对教学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于这次讲座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一次课堂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其实就是研究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剖析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便可以写成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同时,对一节课不断改进和优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同课异构”,所以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此外,我们常常先有观念,并试图在观念的基础上设计课例,但其实如果有好的课例,尽管自身并没有事先预设过这节课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可以根据这节课的实际效果来总结一些理念并化为文本。
其次,我意识到细处可大做文章。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某个问题太小,不值得深入研究。但实际上,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发散出许多相关的主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冯院长从“课堂等待”出发,联想到了“课堂等待”与课堂伦理、课堂公平,“课堂等待”与“尊重学习”,“课堂等待”与教学节奏调控等一系列研究内容。这让我意识到,教学研究并不需要选择多么宏大的主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思考,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应该善于从细节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价值,为教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我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书籍中的各种理念能给人提供很多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可以培养理性思维,提高人的表述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引领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了教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教学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物理组 程子逸
冯教授的讲座有一种吸引力,生动的事例、干练的语言吸引着老师们认真仔细地听下去。在这次讲座中,我明白了科研论文写作的基石是课堂教学,是“看见”学生。从一节课上一次偶然的回答,到对等待时间长短、对学生回答情况及思考情况的研究,大的课题其实就是在一节小课中诞生的。年轻老师可以将一节课真实地记录下来,就连细节也不要为了完美而修改,对事实和细节反复咀嚼和研究,学会教学的同时也研究了课题,理解了冯教授所说的“写作之道”其实就是“教学之道”。在我的教学当中,课堂上也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出现,我要对这些惊喜及时记录下来并反思,积攒好的课题想法。我也买来了冯教授的书籍拜读,继续学习。
——化学组 郑聪慧
2024年1月28日晚,我有幸聆听了冯卫东教授所做的“看见课理,学会教学”专题讲座,冯教授的话语带给大家许多启发。
冯教授的这次分享,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善用例子。话题最开始,冯教授就以自己的一篇教科研文章为例,向我们剖析了他本人的教科研思想,点明“做我们自己的教科研”。在之后的讲话中,冯教授又以他人为例,通过讲述许多位一线教师的教科研经历,有理有据、浅显易懂地告诉大家,一线教师可以如何开展自己的教科研。
在本次讲座中,我们也学习了冯教授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冯教授认为许多教师即使面对公开课,也应该自主地备一堂课,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形成与自己的“同课异构”。冯教授还介绍了“课堂等待”的概念,进一步强调了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主体地位应当在课堂的方方面面、各种细节中都得到体现。
本次讲座,冯教授的许多想法,许多例子,都带给我很大启发,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更清晰地看见一条属于自己的教科研路径。这次活动不仅给予我们教科研论文写作的指导,也引起我们对课堂、教学更深的思考,受益良多。
——史地组 陈永星
结语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笔耕不辍,研无止境。通过冯院长的讲解和案例分析,老师们对论文的选题、论证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论文写作能力,也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景城人将在教科研的道路上集智共研、以研促教、以教促育,做勤于笔耕、学思并进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赋能添彩!
一审一校:庄 琴
二审二校:王秀荣
三审三校:张晓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