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园区教育 星海教育集团揭牌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数: 字体:A- A+
  苏报讯(张佩雯)高考本一率、本二率跃升至73.52%、98.20%,并连续多年名列各板块之首;中考平均分连续16年领跑全市;23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5所学校跻身首批苏州市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学校……开发建设2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基本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跨越发展,争先率先交出一份新答卷。
  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8日下午,园区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回顾总结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表彰奖励一批在教育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动员和组织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会上,由五所独立法人学校组成的星海教育集团揭牌成立。
  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出席并讲话,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丁立新作教育工作报告。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组织部部长林小明宣读表彰决定。园区人大工委主任张永清,园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王帅风、刘小玫、朱江、周志刚参加会议。
  近年来,园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抓好教育改革工作。近三年来,园区新建和改扩建学校32所,增加学前教育学位7000个、义务教育学位3.2万个、高中教育学位3400个,引进区级以上荣誉的优秀骨干教师620余名,并有446名教师跻身大市学科带头人以上行列。目前,全区共有全日制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68所(不含分校区、分园)、在校学生24.85万、在职教职工2.2万余名,基本形成了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全生命周期教育生态。
  在大力提升教育资源供给、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的同时,园区持续发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加速转变办学形式,切实巩固提升园区教育在全省全市探路者和先行军的地位。此外,园区先行先试的成效亮点频现,“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新型教与学体系构建、课程融浸的STEM实践等项目跻身国家级或省级重大改革项目,“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实验室)建成。
  多年来,园区教育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办学效益和水平,园区组建了包括星海实验中学、星海小学、胜浦实验小学、在建的星浦中学以及由星浦学校改制而成的星浦小学在内的星海教育集团。据了解,集团将建立管理人员轮岗制度,选派核心学校管理骨干到其他校区任职,整体输入与本土培育相结合,均衡提升各校区管理效能;并将探索全学段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师资融合发展,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文化特色建设,形成具有明显特质的教育集团办学文化,实现“共建共享、共研共育,优势互补、发展互助”。
  “‘人到园区才无忧’,教育事业功不可没、做出的贡献巨大。”吴庆文表示,园区既是产业高地、创业天堂,也是科教高地、宜居之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园区要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打造更具基础优势、比较优势、特色优势的教育发展环境,努力在全国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他指出,教育是民生之基,要持之以恒推进素质教育,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优势与特长,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会学习、爱劳动、懂生活,有人文情怀、有全面素养、有鲜明特长、有竞争优势的“四有”好学生,培养更多立志报国、全面发展、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吴庆文指出,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要更加重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营造尊师重教、崇师尚学的良好氛围,同时更大力度关心关爱教师队伍,完善收入增长机制,畅通职称晋升通道。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和担当办教育、抓教育,切实履行好党管教育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持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发展合力,毫不放松抓好校园安全,创造园区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丁立新表示,当前园区正面临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的光荣使命,要更高水平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更高标准锻造教师人才队伍,更高质量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更深层次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更大力度打造高教特色品牌,高质量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以教育发展高质量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
  会上,维多利亚幼儿园、东沙湖实验中学、星海实验中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会前,吴庆文率队走访调研了金鸡湖学校(苏桐路校区)、名城苏桐幼儿园、中科大苏州研究院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星湖街校区),实地了解发展情况和办学特色,并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问候。

 

作者 张佩雯
《苏州日报》2020年9月11日B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