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详细内容

深耕课堂提质量,务实教研促成长

作者:@博爱学校 发布时间:2025-09-25 浏览次数: 字体:A- A+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支持能力和服务质量,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于2025年9月24日开展了一场基于新课标的特需儿童学习普教课程教师研讨会。教研会由博爱学校小学部两位资深督导老师组织进行,教研会从多维研讨破解特需儿童的教学困境,通过思维碰撞激发教育新思路,最后通过凝共识,汇聚成日常行动。教研会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注入新动力,夯实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教育板块上打造更适合特需儿童成长的融合教育课堂。


1. 共研共进,语数学科的双轨探索

语文共研——以“沟通”为桥,破表达之困——“特需儿童的语言学习需要‘慢下来’,在重复中迭代,在迭代中生成自信。”

在充分尊重特需儿童个体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围绕具体个案展开专题研讨,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研究,针对书写困难、理解困难的学生,对照课程内容与目标进行系统分析,将课程体系分解并简化为可操作、分层次的能力阶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与技能发展水平。

数学共研——从“具象”到“抽象”梯度搭建,“数学教学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能力的唤醒。”

数学是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针对特需儿童的能力发展特点,数学教学应采取分阶段、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贴合其认知与情感需求。我们可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引导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数量感知和序数概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自然融入多样化的日常活动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可进一步设计贴近生活的模拟场景,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理解和运用加减法等运算,增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意义感。

2. 探索——凝共识,深解困境指方向

特需儿童的教育支持,不是降低教学标准,而是重构教育路径;不是简单地将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简化,而是要根据特需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日常生活需求,对课标内容进行“功能性解构与生活化重构”,以确保了每位特需儿童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学习和成长。

在当前特殊教育课堂中,学生个体差异显著,教学设计与评估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标准化”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回应多样化需求,学生的进步轨迹亦难以通过统一标准量化。此次,教师采用分组讨论机制,针对每位特需儿童的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并在新课程标准框架下实施系统性教学。

通过“一课三研”,在课前研讨定目标、课中观察调策略、课后反思优方案,实现教学闭环的持续改进。同时,依托动态化、过程性的评估方式,及时捕捉每位孩子的细微进步,精准把握其发展节点,从而提供更适应其需求的教育支持,真正实现以评促教、因材施教。

为书写困难学生配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笔具和握笔器

3. 总结——复盘萃取,砥砺前行启新章

教研不是终点,而是专业成长的起点。“教研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持,为每位孩子提供功能改善,唯有将共识转化为日常实践,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特需儿童成长的沃土。”

九月教研会已结束,但思考和行动并未停歇。全体教师通过深入复盘和提炼经验,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质量,这份坚持源于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热爱。学校将继续以教研为核心动力,推动特殊教育质量向更深层次发展。最终,帮助每一个特别的孩子,抵达他们潜能所及的远方。

一审一校:秦丽

二审二校:邹斌、李玉莹

三审三校:侯革英